目录
1,词义古今变化的词语

词义古今变化的词语 ——这样的词语有不少,分几种词义古今变化情况,举例说明如下: 1、词义扩大。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例如“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指黄河,而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又如“好”——原来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这些都属于词义的扩大。 2、词义缩小。是指词的古义,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如“金”——原来泛指一切金属,而在现代汉语中专指黄金。又如“丈夫”——在古代,不管是成年的还是未成年的,是已婚的还是未婚的男人,均可称丈夫,但在现代汉语中“丈夫”一般仅指已婚女子的配偶。 3、词义弱化。是指词义程度的减弱。比如大家熟悉的“饥饿”中的“饿”——古义是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如《孟子》“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中即用“饿”的古义,而现代汉语中“饿”是指一般的肚子饿;如“怨恨”的“怨”——古义即“恨”,而今天的“怨”由古义“恨”减弱为“不满意、责备”的意思,如“任劳任怨”;再如今天的“疾病”一词中的“病”——和“疾”一样,都是指一般的生病,而古义中的“病”却和“疾”有别,是指大病。这些词的词义在今天看来,程度都减弱了。 4、词义转移。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到表示另外一种对象,古今之间的差别较大,没有明显的联系,这就叫做词义的转移。文言词汇中这种现象较为常见。如“弃兵曳甲而走”(《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走”——古义是“跑,逃跑”,今天是“一步步地走”的意思。“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勾践灭吴》)中的“中原”——古义指原野,而在现代则指中原地区。还有大家熟悉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中的“牺牲”——古义指祭祀用作祭品的猪牛羊等,是名词,今义转移为为了某种目的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或权利,是动词。这些,都是典型的词义转移现象。 5、感情色彩变化。古今词义在演变历史进程中,褒贬意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的感情色彩变化。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谤”——是“批评议论”之义,而今天的“谤”却是“恶意中伤”之意,已由中性词转变为贬义词。还有大家熟悉的“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鄙”是指见识少,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2,古今词义范围变化的类型有哪些?请举列说明
1、 词义范围的缩小
其特点是词的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括在古义之中。
“宫”在古代是房屋的统称。如《战国策·苏秦连横约从》:“父母闻之,清宫除道。”“清宫”即打扫房屋。后来“宫”专指宫殿,词义范围缩小了。
又如“丈人”在古代是对老者的尊称。《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现代“丈人”专指妻子的父亲,即岳父。词义范围缩小了。
2、 词义范围的扩大。
其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说文》:“焚,烧田也。”本义是放火烧山林进行围猎(“田”的意思是田猎,后来写作“畋”)。《左传·子产说范宣子轻币》:“象有齿以焚其身。”意思是大象因为有价值昂贵的象牙,因而导致自身遭受围猎。又如《孟子·许行》:“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后来“焚”的意义范围扩大,泛指一切焚烧。就是一例。
词义扩大的现象在汉语词义的发展变化中十分普遍。古汉语许多词的意义在发展中由特指变为泛指,由专名变为通名,都属于这类情形。
“响”——古代的意思是回声,后来的意思泛指一切声音。
“色”——古代的意思是脸色,后来的意思指颜色、色彩。
“江”——古代为长江的专名,后来泛指江河。
“河”——古代为黄河的专名,后来泛指江河。等等。
3、 词义范围的转移
即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而甲乙两事物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如相似或接近等)。
“兵”本来指兵器,如《郑伯克段于鄢》:“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后来指拿兵器的人即士兵,再由士兵的意义引申为军队、战争。词义发生了转换。
“走”本来指跑,如《山海经》“夸父与日逐走。”后来指步行,行走。词义发生了转换。
“狱”本来指案件,如《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后来指监狱。词义发生了转换。【摘要】
古今词义范围变化的类型有哪些?请举列说明【提问】
1、 词义范围的缩小
其特点是词的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括在古义之中。
“宫”在古代是房屋的统称。如《战国策·苏秦连横约从》:“父母闻之,清宫除道。”“清宫”即打扫房屋。后来“宫”专指宫殿,词义范围缩小了。
又如“丈人”在古代是对老者的尊称。《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现代“丈人”专指妻子的父亲,即岳父。词义范围缩小了。
2、 词义范围的扩大。
其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说文》:“焚,烧田也。”本义是放火烧山林进行围猎(“田”的意思是田猎,后来写作“畋”)。《左传·子产说范宣子轻币》:“象有齿以焚其身。”意思是大象因为有价值昂贵的象牙,因而导致自身遭受围猎。又如《孟子·许行》:“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后来“焚”的意义范围扩大,泛指一切焚烧。就是一例。
词义扩大的现象在汉语词义的发展变化中十分普遍。古汉语许多词的意义在发展中由特指变为泛指,由专名变为通名,都属于这类情形。
“响”——古代的意思是回声,后来的意思泛指一切声音。
“色”——古代的意思是脸色,后来的意思指颜色、色彩。
“江”——古代为长江的专名,后来泛指江河。
“河”——古代为黄河的专名,后来泛指江河。等等。
3、 词义范围的转移
即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而甲乙两事物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如相似或接近等)。
“兵”本来指兵器,如《郑伯克段于鄢》:“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后来指拿兵器的人即士兵,再由士兵的意义引申为军队、战争。词义发生了转换。
“走”本来指跑,如《山海经》“夸父与日逐走。”后来指步行,行走。词义发生了转换。
“狱”本来指案件,如《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后来指监狱。词义发生了转换。【回答】
3,词义的演变途径
词义的演变途径如下: (1)词义的扩大,即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大。如汉语的“江”“河”原来只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河流。 (2)词义的缩小,即演变后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校如“臭”原指一切气味,包括香味和臭味,现在只指臭味。 (3)词义的转移,如“脚”古义指“小腿”,后来发展演变为指“脚板”。 包括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个词的最初的含义称作本义。以本义为出发点,根据它所反映的事物或现象的各个特点,词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又会产生若干个与本义相关但并不相同的意义,这就是词的引申义。 本质: 词义是词的含义,是主观主体对客观事物现象的反映,包含着人们对客观事物各种特点的认识,它所反映的是有关客观事物现象的一般的或本质的特点。 词义包括词的词汇意义、词的语法意义、词的色彩意义(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 “义”和“意”都有“意义、意思”的含义,一般来说,“义”指概念义,是客观的;“意”是指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是主观的。表示“词本身的意义”时要用"词义”;“词不达意”、“抒情达意”的“意”则写作“意”。
4,词义演变的途径是什么?
词义的演变情况,可从弄清词义演变的几个因素入手.
引起词义变化的因素很复杂,难以一一列举,不过总的来说,现实现象的变化、人们对现实现象认识的发展、词义之间的相互影响都可以引起词义的发展.
一、词义是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现实现象的变化自然会引起词义的变化.我国古代人〃坐〃的姿态和现在不同,是〃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跟跪着差不多.后来出现了椅子、凳子之类的坐具,坐的姿态发生了变化,是臀部着地或接触坐具,因而〃坐〃这个词的意义也就随之改变.学生了解了这点,就不会错误理解伍子胥〃坐行蒲服,乞食于吴市〃(《战国策》)的意思了.
二、人们主观认识的发展引起词义变化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例如,古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心之官则思〃,这从汉字的造字中也可以看出:以〃心〃为意符的〃想、思、念、忆、愁、虑……〃好多是与思维活动有关的.现在虽然认识到思维的器官是大脑,还是保存着〃我心里想〃这样的说法.词的意义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三、一个词的意义的变化也可以引起和它有联系的词的意义的变化.〃快〃本来指迅速,后来产生出〃(刀、斧、剪等)锋利〃的意思,于是和〃快〃处于反义关系中的〃慢〃在北方话的一些地区中也逐步产生出和〃锋利〃对立的〃钝〃的意思,出现了〃刀慢〃之类的说法.再如下面的一些相互对称的意义都是由这种词义之间的相互影响引起的:熟?穴食物?雪熟→植物成熟→熟习→熟悉,生(食物)生→植物不成熟→不熟习→陌生;清(水清)→(声音)清脆→清高→语言学术语〃清〃,浊(水浑浊)→(声音)重浊→恶浊→语言学术语〃浊〃;冷?穴温度?雪→冷静(较早就有此义),热(温度)→头脑发热(出现较晚).
四、在某一个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引申的途径产生新的意义?穴引申义?雪,这是词义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词义的引申,使词义得以增加或分化,从而产生多义词.如〃月〃字象月缺的样子,本义是〃月亮〃.人们根据月亮运行的明晦圆缺这种周期现象,把从朔至晦称为一月,因此,〃月〃字产生了表时间的意义.所谓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本义是指词的有历史可查的最初的意义.
引申的途径大体可以分成隐喻和换喻两种方式.隐喻建立在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某种相似的基础上.例如,〃习〃的本义是〃数飞〃(《说文》),也就是鸟反复地飞的意思:〃鹰乃学习〃?穴《礼记·月令》?雪,意思就是小鹰学习反复地飞.从这个意义派生出〃反复练习、复习、温习〃的意义:〃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意思就是〃学了要按时反复温习〃.这是因为〃复习〃〃温习〃是反复多次的行为,和反复地飞有相似的地方.隐喻是词义引申的一种重要方式.换喻的基础不是现实现象的相似,而是两类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在人们的心目中经常出现而固定化,因而可以用指甲类现象的词去指称乙类现象.例如我国旧时称主持寺院的和尚为〃方丈〃,这是由于他住在一丈见方的屋子中的缘故.一个词的意义通过隐喻和换喻这些引申的途径可以增加很多新的意义,使语言能够用较少的词的形式表达较多的意义.
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把握词义演变后的三种情况,即旧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
1、一个词的意义,如果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大,这是词义的扩大.汉语的〃江〃、〃河〃,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如《尚书o禹贡》:〃江汉朝宗于海.〃《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史记·项羽本纪》:〃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后来〃江〃、〃河〃才作为河流的通称,以上文句,切忌用今义去解释.
2、古义所表示的范围大于今义,是词义的缩小.例如《诗经·陈风·东门之池》:〃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孟子·公孙丑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是地利不如人和也.〃中〃池〃都指护城河.〃池〃因有水,古时也用来指〃池塘〃,如《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池塘〃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成为常用意义,〃护城河〃的意义则已经不用,只保存在成语〃金城汤池〃中.
3、如果原来的词义表示某类现实现象,后来改变为表示另一类现实现象,这种演变就是词义的转移.例如〃步〃原来指〃行走〃,干宝《搜神记》:〃寄入视穴,……于是寄乃缓步而归.〃今天的〃徒步〃〃安步当车〃中还保留着这个意义,后来指〃脚步〃〃步伐〃(原来是跨出一脚再跨出一脚的距离叫〃步〃,《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现在指只跨出一脚的距离).今有双音词〃步伐〃.
五、有些词,古今意义的不同,不仅仅表现为范围的变化,而且在感情色彩上也有显著的差别.学生须分清词义褒贬意义的不同,或者是词义轻重的不同.
1、从意义褒贬不同的情况看,有古代是褒义、现在是贬义的.如〃复辟〃、〃爪牙〃.《明史·王骥传》:〃石亭、徐有贞等奉英宗复辟〃.这里〃复辟〃是指恢复君位,与今义指〃被打垮的统治者恢复原有的统治地位或被推翻的制度复活〃很不一样.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这里的〃爪牙〃是得力帮手的意思,属于褒义.今义的〃爪牙〃为〃党羽〃〃走狗〃,完全是贬义.也有古代是贬义,现在为褒义的.如〃锻炼〃,在古代除了冶炼的意义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的意思.《汉书·路温舒传》:〃则锻炼而周纳之〃.《后汉书·韦彪传》:〃锻炼之吏,持心近薄〃.注:〃锻炼,犹言成熟也.言深文之吏,入人之罪,犹工冶与铸陶,锻炼使之成熟也〃.在现代汉语中,〃锻炼〃完全是褒义,如〃劳动锻炼〃、〃思想锻炼〃、〃锻炼身体〃等.
2、从词义轻重的情况看,有些词,古义轻,今义重.如〃诛〃最初只有责备的意思.《论语·公冶长》:〃于予与何诛〃.今成语有〃口诛笔伐〃.后来发展为〃杀戮〃的意思,意义加重了.与此相反的情况是古义重,今义轻.〃感激〃,古义是愤怒的意思.《异苑》卷五:〃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韩愈《张中丞传后叙》:〃皆感激为云泣下〃.〃感激〃而至于死,而至于〃泣下〃,这个词的意义是很重的,而今义只是〃感谢〃的意思,意义要轻多了.
语言是发展的,尤其是词汇,它的发展演变更为突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发展,绝大多数词的意义都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导学生积累第一手材料,掌握大量语言事实,这是辨析词义古今异同的最有效、最可靠的办法.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正确理解古义,读通、读懂古文,步入我国古文明的殿堂,领略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