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佛顶骨舍利为什么在中国

北宋时期,是中国佛教的中兴时期,西行求法再次兴起小高潮,时有高僧携佛舍利来华。第一种说法是,据国学大师汤用彤、季羡林等前辈的研究考证,北宋时期,是中国佛教的中兴时期,西行求法再次兴起小高潮,时有高僧携佛舍利来华。他们都带回来佛骨舍利,其中包括佛顶骨舍利。第二种说法,根据记载,当时就有一个来自印度的高僧施护,系北宋年间北印度来华高僧。据《补续高僧传》本传记载:施护,梵名Danapala,宋代译经僧,北印度乌填曩国人,世称显教大师,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抵汴京。”在出土的石函碑文等物,就有施护献佛舍利的明确记载。在阿育王塔藏身的石函的题记上,最后一行中记载道:“舍舍利施护、守正、重航、绍_、智梧、重霸、守愿尼妙善、宝性,砌塔都料应承裕并男德兴、王仁规,施石函陆仁贞、仁恭”。施护献的这个舍利,根据考古出土的石函碑文记载,造塔及“施护舍舍利”的时间为“大中祥符四年”。也就是宋真宗执政不久(祥符年间)的事情;而《景定建康志》对于“天禧寺”条,有记载是:“天禧寺者即长干道场,藏释迦真身舍利,祥符中建塔,赐号圣感舍利宝塔”。
2,佛顶骨舍利的史料记载
佛顶骨是指释迦牟尼佛头顶涌起自然成髻部分的舍利。佛经记载其特点是坚实不坏。描述佛顶骨舍利形质的资料有很多。第一,《洛阳伽蓝记》卷五:方圆四寸,黄白色,下有孔,受人手指,闪然似仰蜂窠;第二,《续高僧传》卷三:周尺二寸,其相仰平,形如天盖;第三,《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上:高五寸、阔四寸许,黄紫色;第四,《法苑珠林》卷二九:广二寸余,色黄白,发孔分明;第五,《法显传》:骨黄白色,方圆四寸,其上隆起;第六,《大唐西域记》卷一:面广寸余,其色黄白,发孔分明;《大唐西域记》卷二:骨周一尺二寸,发孔分明,其色黄白;《大慈恩寺玄奘法师传》同上;第七,《酉阳杂俎》卷二:周二尺。综合上述相近的资料,可以得到如下参考信息:第一,周长约一尺二寸,直径约四寸,高五寸。折合公制(唐制一寸约三厘米)周长36厘米,直径12厘米,高15厘米,形如蜂窠;第二,颜色黄白,有清晰的发孔;第三,是一块较完整的骨骼。以上都是唐代及其以前的数据信息,唐之后似乎没有了记载。
3,牛首山舍利子放在哪里
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供奉在牛首山佛顶宫内。这是因为牛首山的佛教历史最长,修建寺庙最多,哪怕一次次的摧毁,这里的地理位置,历史世间最长,历史浓厚最重,所以也就成了最有佛教意味的山,故而也成了佛教舍利子的最终归宿地。
佛顶宫,作为佛顶圣境区的核心之一,佛顶宫坐落于牛首山西峰之处,建基于历史遗留矿坑之上,总建筑面积约13.6万平方米,与佛顶塔共同构成牛首西峰新景象,与牛首东峰遥相呼应,再现牛首“双峰双阙”并峙的宏伟盛景。整个佛顶宫以佛祖顶骨舍利供奉为主题,外部分为大穹顶和小穹顶两个部分,寓意外供养和内供养。大穹顶形如佛祖袈裟覆盖在小穹顶之上,象征着佛祖的无量加持;小穹顶下部为莲花宝座造型,上部为摩尼宝珠造型,上下结合形成“莲花托珍宝”的神圣意象。
佛顶宫内部由地上部分的禅境大观和地下部分的地宫构成,其中地宫分为舍利大殿和舍利藏宫两个空间。整个佛顶宫不仅是珍藏佛祖顶骨舍利、接受信众瞻礼参拜的主要场所,还是将舍利文化、世界佛禅文化以各种艺术手法集中呈现的文化展陈场所,其中汇集了全国宗教界、艺术界、建筑界的专家团队,旨在实现“世界佛教文化新遗产,当代建筑艺术新景观”的宏伟目标。
4,佛顶骨舍利为什么放到牛首山
佛顶骨舍利本身就是佛教,而牛首山也是佛教供奉。 相传释迦牟尼火化后的遗骨被一分为八,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下令将佛祖舍利收集,并分成84000份,送往印度和世界各地供养。 历史 北宋初年,各地的僧人流动将佛顶骨舍利带到了当时北宋的首都开封,之后便流转到了南京长干寺内,而当时南京正是当时江南一带佛教文化的中心。 牛首山 牛首山又名天阙山,因东西两座山峰形同牛首而得名。相传文殊菩萨曾领一万菩萨冬居于此,所以牛首山也是南京的佛教名山。现如今牛首山以供奉全世界唯一的佛顶真骨舍利而闻名海内外,今天我们来到的地方就是牛首山佛顶宫。 佛顶真骨舍利 佛顶真骨舍利发掘于大报恩寺五色琉璃塔地宫之中。2008年,大报恩寺开始考古发掘,在偶然间发现了这座宋代地宫。这块佛顶真骨舍利便是在地宫出土的,随其一起出土的还有感应舍利、诸圣舍利等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