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姓的来源
您好,杨姓出自黄帝之后西周王族。据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纂》和宋代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记载,杨姓出于姬姓,源于晋地之杨国(今山西洪洞县东南)。西周成王姬诵封其弟叔虞领地于今山西西南一带,建都于唐(今山西翼城县西),为唐侯。因唐地临晋水,由此为晋(诸侯)国,叔虞即为晋开国之君。至春秋时,晋国内乱,晋武公(叔虞后裔西周第九代君夷王姬燮之十世孙)灭瑉侯统一晋国。武公死后,其长子诡诸继位,为晋献公。献公相继灭周围诸小国,包括杨国。献公封其二弟伯侨领地于杨,以地取姓即为杨姓。由此伯侨成为杨氏得姓始祖,距今约2600多年。【摘要】
杨姓的来源【提问】
您好,杨姓出自黄帝之后西周王族。据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纂》和宋代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记载,杨姓出于姬姓,源于晋地之杨国(今山西洪洞县东南)。西周成王姬诵封其弟叔虞领地于今山西西南一带,建都于唐(今山西翼城县西),为唐侯。因唐地临晋水,由此为晋(诸侯)国,叔虞即为晋开国之君。至春秋时,晋国内乱,晋武公(叔虞后裔西周第九代君夷王姬燮之十世孙)灭瑉侯统一晋国。武公死后,其长子诡诸继位,为晋献公。献公相继灭周围诸小国,包括杨国。献公封其二弟伯侨领地于杨,以地取姓即为杨姓。由此伯侨成为杨氏得姓始祖,距今约2600多年。【回答】
杨姓的来源
亲,根据你的描述,正在给你解答--杨姓的来源“杨”姓是中国十大姓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较为著名的姓氏之一。据传,“杨”姓起源于黄帝时期,当时有一个部落的首领叫做“姜太公”,他因为在火山喷发时救了黄帝的妻子娥皇,得到黄帝的赏赐,被封为“东海杨侯”。杨侯的后人逐渐成为姓“杨”的部落首领,从而形成了“杨”姓的来源。另一种说法是,春秋时期齐国有个叫杨候的贵族,他的后代都以“杨”作为家族名称,后来这种习惯就逐渐演变成为“杨”姓。【摘要】
杨姓的来源【提问】
亲,根据你的描述,正在给你解答--杨姓的来源“杨”姓是中国十大姓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较为著名的姓氏之一。据传,“杨”姓起源于黄帝时期,当时有一个部落的首领叫做“姜太公”,他因为在火山喷发时救了黄帝的妻子娥皇,得到黄帝的赏赐,被封为“东海杨侯”。杨侯的后人逐渐成为姓“杨”的部落首领,从而形成了“杨”姓的来源。另一种说法是,春秋时期齐国有个叫杨候的贵族,他的后代都以“杨”作为家族名称,后来这种习惯就逐渐演变成为“杨”姓。【回答】
您好亲,无论哪种说法,都说明了“杨”姓的起源和历史渊源。在随后的历史上,“杨”姓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姓氏之一,涌现出了很多具有影响力的历史人物和英雄人物,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回答】
杨氏族谱
自道光十年,杨华安、杨华平、杨华福、杨华乡四个青年人,从杨家坳迁居今村、在村、回村,新的杨氏族谱已历经一百八十九年,八代六百三十五人。
当年,华安华平两兄弟在今村这块荒地开辟新居,华福与华乡分别迁入同为杨姓的在村、回村,四个人延续了以往杨家坳编订族谱的习俗。
每个村子的杨氏均派一人负责修订族谱,族谱抄写三份,由三家分别保存,每隔两年修写一次。“ 华章发彩英,安邦崇学念,世开百同行 。”族中无论男女均以此字辈取名,女子外嫁后,便不再添写其子女姓名。
关于字辈的意义,因年代久远,村中老人先后去逝,加上无文字备注,现已无从考究。一百多年的历史里,仅留下两本厚重的族谱,密密麻麻地记载着六百多位杨氏族人的生辰姓名。
今村最后一次修谱是2008年11月,由在村的杨彩闲老人带着长子在三个村里收集新生儿信息,添写完成。
族谱的最后一页写着: “杨美娇(崇字辈),父杨邦国,母范秀,丁亥年冬月初二生” 。
自9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缓慢地吹进今村,大家除旧迎新,已不再按字辈取名了。
“这是祖宗留下的规矩,你们这是忘本呐。”
“名字是祖先给你们留下的,不能胡乱取。”
“不按字辈取名,我就不给你小孩上族谱。”
为此,负责修谱的杨彩恒、杨彩洪、杨彩闲三位老人没少跟年轻人发生争执。
“这都什么年代了,还用这套旧东西。看看港台明星,王祖贤、林青霞、成龙、周润发……别人名字多时髦好听啊。什么邦国、邦福的,土死了。”
在广东打工,见过世面的年轻人,纷纷用名字与老一辈抗争,以示他们走进了新时代。
2009年9月,在村杨彩闲老人以93岁高龄病逝,标志着迁居今村一带的杨氏彩字辈族人全部作古。
老人逝后,留下了两本发黄的线装族谱。按常规,修谱的工作应由长子杨英萃接任。年近六十的杨英萃在葬礼上严正拒绝了。
葬礼结束后,杨英萃端着放置两本族谱的木盒子,在今村祠堂与今村村长,以及三个村里十位英字辈老人商讨处理事宜。
2001年,今村负责修谱的杨彩恒老人去世,由于三个儿子都在城里上班,修谱的工作,就推给杨彩洪、杨彩闲两位老人了。
2006年,回村杨彩洪老人在今村修谱,晚上回家不幸掉入大塘溺水身亡,其子女将父亲的去世怪罪到族谱上,将那本传承了一百多年的族谱,一页一页地在老人灵前焚烧了。
那几年间,今村也有一位年轻人自主接过杨彩恒老人留下的族谱,几个月后因去外省打工,又把它还给了杨彩闲老人。
祠堂内的族会,一再陷入沉默,没有人愿意接过这个无利的事情。
“要不,算了,就不修族谱了,反正现在也没人按族谱取名字。公安部有大家的身份证信息,我们干嘛还要这么麻烦呢。”率先吱声的是村长杨安全。
“不管修不修,这族谱我是不管了。”杨英萃把木盒往前一推,似准备起身离开。
“老规矩,子承父业,一百多年都是这样过来的,你就再接过你父亲的修谱。”村长左侧的一位老人说道。
“子承父业?那杨彩恒、杨彩洪他们儿子怎么就可以不管,不要专挑我这个软柿子捏,这族谱,你们是烧了还是扔了,我都不管了。”杨英萃起身头也不回地离开了祠堂。
最后,村长做主,把这盒族谱放到了祠堂阁楼里,与舞狮的道具堆在了一起。
反正过年,狮子不舞了,柏木不烧了,中断了的习俗也不差修谱这一个。
一行人相继走出祠堂,黄昏的光照进这幽幽的阁楼,打在那陈旧的木盒子身上。
一段延续了近两百年的历史就此尘封。
杨姓族谱在哪
问题一:杨姓族谱在哪?有多少卷? 自己去问一问你爷爷,奶奶 还可以去问问姓杨的老人
问题二:杨氏族谱在那里 老前辈宗祠堂里
问题三:杨姓族谱 1 迁徙 编辑本段
秦、汉时期
有的迁居河内,有的迁居冯翊(今陕西大荔)。杨氏为晋所灭后,便向西发展繁衍,其先迁入陕西,后迁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县一带,而后繁衍至今河南境。至汉时杨氏已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杨氏入川也于此时,多由湖北、陕西迁去。早在春秋战国之时,已有杨氏族人迁入江汉地区(今湖北潜江),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迫使他们再向东南迁至江西。与此同时,又有杨氏族人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晋、唐时期
是杨氏在南北方繁衍的重要时期,由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和唐玄宗时的“安史之乱”,及宋朝的“靖康之乱”,中原社会动荡,许多杨氏子孙为了避乱,大举南迁,其中以福建为迁播中心。隋唐后便逐步向今河北、山东、内蒙、安徽、湖南、浙东、福建、广东、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发展。杨震的后裔杨坚建立了隋朝,杨姓成了最尊贵的“国姓”,隋朝虽然公存在38年,但毕竟是杨氏最辉煌的时代,杨得到了最大的发展。除扩散到河北、山东之外,最重要是向南方和西南地区发展。杨震后裔在唐僖宗时进驻贵州,后世世袭播州宣慰使,一直到明朝万历年被剿灭,历时724年,共传29世。当代云贵川之杨姓多为播州杨氏的后裔,而且人数众多。
两宋时期
杨氏已广布江南广大地区。南宋初有大商人杨垢,随康王南渡,自河南定居宝山白沙,“潜心经商,诚一无伪,商民共信,聚集成市”。宋末,杨荣从上虞迁至上海;另支杨氏,与钟王李三姓被流配到奉贤滨海地区;元朝,渤海滨州人杨乘、嘉靖进士杨道亨的先人,相继自杭州和河南迁入青浦;元末,钱塘杨璃迁南汇下沙;著名诗人诸暨杨维桢避乱华亭天马山。
明、清时期
洪武初年,人们称之为“洪武落业”。据志书记载,在元末明初朱洪武“血洗湖南”的战争中,湖南土著居民遭受了空前浩劫,特别是长沙、岳阳、常德、益阳、湘潭等地区成为一片废墟。朱元璋建国后,为了复苏湖南,采取了“江西填湖广”的政策,因而大批的江西、浙江的杨氏宗族迁往湖广地区。
宋朝时期,杨姓大约有2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7%,为宋朝第七大姓。杨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约占全国杨姓总人口的24.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陕西、山西三省,大约居住了杨姓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河南、河北、湖南三省,又集中了20%。全国形成了以川湘、陕晋、冀豫为中心的三大块杨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杨姓大约有24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5%,为明朝第六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杨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慢些。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江苏、山东四省,大约占杨姓总人口的42%,其次分布于山西、四川、福建、陕西、湖南五省,又集中了36%。浙江一跃成为杨姓第一大省,大约占11.1%的杨姓人口。全国重新形成了浙苏鲁、赣闽、晋陕、川湘四大块杨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杨姓的人口已达到4000万,为全国第六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3.19%。从是、明朝至今600年中杨姓人口由240万激增到4000万,增长了16倍多,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南两省,大约占杨姓总人口的17%,其次分布于云南、湖南、贵州、山东、湖北、河北六省,又集中了34%。四川为当代杨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杨姓总人口的9%。全国形成了云贵川湘、豫冀鲁鄂两块杨姓聚集区。
杨姓在人群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云贵、四川大部、重庆南部、湖南西部、文本北部、杨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4.5%以上,有的高达近13%,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3.6%,居住了杨姓人群大约23%。在晋......>>
问题四:杨姓家谱的支系字辈 民国十二年(1923年)杨姓重新立宗续谱字辈:登、成、永、宏、福、生、考、义、和、平十字排辈为序。近代杨贵德等在桐梓县娄山关镇虎峰山杨价崇德庙开会讨论百字谱:弘农俊杰英、荣华泽祥祯、文武科举锦、福禄宁康兴、太师忠书令、唐宋才嘉兵、汉隋相尉权、崇德怀仁君、兰桂照辉映、侯州尽雄伟、盛海波涛涌、觉理冲凌云、启后继乾坤、慎思贵富民、树以成良言、勋著永绵传、严洁孝顺模、喜庆辅龙腾、昌发山西籍、源远承家业。后修改为:三知承俊杰、荣华泽祥祯、汉隋相尉才、盛德怀仁君、文武科举锦、唐宋建奇勋、太师奉旨令、侯州忆雄英、沧海波涛涌、虎跃起龙腾、满门忠烈鼎、丰功壮凌云、慎思传清白、后裔靖康宁、兰桂照辉映、福禄显家声、昭著千秋范、源远伟业兴、廉洁行孝顺、继发晋乾坤。
问题五:杨姓家谱的迁徙 后为晋所灭,其子孙因避乱,远在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年)时期就有个别杨姓人士自山西洪洞县迁至江苏和安徽省境内,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洪武初年,人们称之为“洪武落业”。据志书记载,在元末明初朱洪武“血洗湖南”的战争中,湖南土著居民遭受了空前浩劫,特别是长沙、岳阳、常德、益阳、湘潭等地区成为一片废墟。朱元璋建国后,为了复苏湖南,采取了“江西填湖广”的政策,因而大批的江西、浙江的杨氏宗族迁往湖广地区。宋朝时期,杨姓大约有2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7%,为宋朝第七大姓。杨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约占全国杨姓总人口的24.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陕西、山西三省,大约居住了杨姓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河南、河北、湖南三省,又集中了20%。全国形成了以川湘、陕晋、冀豫为中心的三大块杨姓聚集地。明朝时期,杨姓大约有24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5%,为明朝第六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杨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慢些。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江苏、山东四省,大约占杨姓总人口的42%,其次分布于山西、四川、福建、陕西、湖南五省,又集中了36%。浙江一跃成为杨姓第一大省,大约占11.1%的杨姓人口。全国重新形成了浙苏鲁、赣闽、晋陕、川湘四大块杨姓人口聚集地区。当代杨姓的人口已达到4000万,为全国第六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3.19%。从宋、明朝至今600年中杨姓人口由240万激增到4000万,增长了16倍多,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南两省,大约占杨姓总人口的17%,其次分布于云南、湖南、贵州、山东、湖北、河北六省,又集中了34%。四川为当代杨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杨姓总人口的9%。全国形成了云贵川湘、豫冀鲁鄂两块杨姓聚集区。杨姓在人群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云贵、四川大部、重庆南部、湖南西部、文本北部、杨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4.5%以上,有的高达近13%,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3.6%,居住了杨姓人群大约23%。在晋冀豫、京津、陕宁、甘肃大部、青海东部、新疆北端、内蒙古中部和东北部、黑吉西部、湖北大部、湖南中部和北部、安徽西北端、广西中部,杨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3%--4.5%,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7.3%,居住了杨姓人群大约34%。
问题六:杨姓族谱有多少个 自己去问一问你爷爷,奶奶 还可以去问问姓杨的老人
问题七:杨姓家谱辈份表 民国十二年(1923年)杨姓重新立宗续谱字辈:登、成、永、宏、福、生、考、义、和、平十字排辈为序。
近代杨贵德等在桐梓县娄山关镇虎峰山杨价崇德庙开会讨论百字谱:
弘农俊杰英、荣华泽祥祯、文武科举锦、福禄宁康兴、太师忠书令、唐宋才嘉兵、汉隋相尉权、崇德怀仁君、兰桂照辉映、侯州尽雄伟、盛海波涛涌、觉理冲凌云、启后继乾坤、慎思贵富民、树以成良言、勋著永绵传、严洁孝顺模、喜庆辅龙腾、昌发山西籍、源远承家业。
后修改为:三知承俊杰、荣华泽祥祯、汉隋相尉才、盛德怀仁君、文武科举锦、唐宋建奇勋、太师奉旨令、侯州忆雄英、沧海波涛涌、虎跃起龙腾、满门忠烈鼎、丰功壮凌云、慎思传清白、后裔靖康宁、兰桂照辉映、福禄显家声、昭著千秋范、源远伟业兴、廉洁行孝顺、继发晋乾坤。
问题八:追寻杨姓族谱 杨姓起源:杨姓出自姬姓即周文王后裔,来源有二,一支系以国为氏,一支是以邑为氏。 其一,周宣王的儿子尚父封於杨(今湖北、襄阳一带),号杨侯。后来,杨地并归晋国。尚父的后代就用封地名杨作为姓氏。
其二,周成王的弟弟唐叔,姬姓,名虞。周公灭唐(今山西翼城西)后,把唐地封给他,并赏给他怀姓九宗。唐叔的儿子燮继位以后,因唐地南有晋水,就改称晋侯。这样,唐叔就成了周代晋国的始祖。
唐叔的后裔有封在杨地的。杨地(在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春秋时灭於晋国,成为晋国大夫羊舌的封地。羊舌之子伯石,字食我,以封邑为氏,姓杨。被封於杨地者的后代就用封地名杨作为姓氏。
另外,还有杨氏系少数民族的姓或改姓。
从西晋末年起,杨氏开始从中原迁入福建。到唐末主要有三次大的迁徙:一是晋永嘉年间,中原动荡,有13姓族人入闽,其中有杨姓;二是唐高宗总章年间,随从河南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者有杨永、杨珍等杨姓校尉,他们的后代散居在闽、粤、台各地;三是唐末中原杨氏随王潮、王审知入闽。
杨氏移居台湾,始於明代,全是福建、广东人,清代以来人数不断增加,不少人陆续到海外谋生。
杨姓名人
杨坚(公元541-604年),姓杨,名坚,鲜卑姓普六茹,名那罗延。隋文帝杨坚,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人,其父杨忠是西魏和北周的军事贵族,北周时官至柱国大将军,封为隋国公,杨坚承袭父爵。北周时杨坚为隋王,后废北周静帝而称帝,建隋朝,为隋朝开国皇帝,统一中国,为日后盛唐打下坚实基础。在位24年,被子杨广谋杀,终年64岁,葬于泰陵(今天陕西省县西南20里)。
杨广(569年―618年4月10日)是隋朝的第二个皇帝,杨坚的次子,是个很有才华、头脑精明,是位积极、有进取心的人。修筑“京杭大运河”。对于国政,他也有恢宏的抱负,并且戮力付诸实现。主政后,他巡视边塞拓、开通西域、推动大建设。然而最终因人民负荷不了他一而再,再而三的穷兵黩武,遂以残暴留名于世。有人拿商纣王、秦始皇等与他相比,并称暴君。他对人民奴役征敛十分苛重,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在人民大起义的打击下,部下宇文化及等发动兵变,将他缢死于江都(今江苏扬州)。
杨震:名声最大的古代杨姓名宦。勤奋好学,博览群经,东汉时有“关西孔子”的称誉。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等职。其“四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拒贿成名言佳句。当时汉安帝乳母王圣及中常侍樊丰等贪污骄横,他多次上疏切谏,被樊丰所诬罢官,后自杀。杨震子孙世代任大官,其“弘农杨氏”成为东汉有名的世家大族。
杨杏佛:又名杨铨,最早透露红色中国真相的勇士。1931年间,正当 *** 加紧“围剿”江西红军的时候, *** 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杨杏佛去江西后写了一篇对江西时局的考察报告《赤祸与中国之存亡》,作为中央研究院文件印行。这篇考察报告中全篇记述了 *** 在江西苏维埃运动的实际情形,与当时国内一些 *** 御用报纸专门对 *** 和红军进行的造谣诬蔑形成鲜明对照。因参与并领导 *** 保障同盟,于1933年6月18日被 *** 特务暗杀。
杨虎城: *** 最著名的爱国将领。1908年拉起打富济贫的队伍。1911年辛亥革命时率队加入陕西民军。任营长、游击支队司令。1924年加入 *** 。任国民军第三军第三师师长,冯玉祥的国民联军第十路总司令。1929年4月率部投靠蒋介石。任新编第十四师师长,第十七路军总指挥。后任陕西省 *** 主席、西安绥靖公署主任。任用南汉宸等 *** 员和进步人士。1935年至1936年,在“剿共”军事失败和 *** 的争取下,觉悟到应联共抗日,与张......>>
问题九:姓杨的来源?姓杨的有多少个?中国排第几?杨氏族谱在那?历史上姓杨的人? 周初封有杨国,国亡后人民以国为姓,即是杨,姓杨的有四千万左右,中国第六,四川最多,族谱估计在四川,姓杨名人:杨坚、杨戬、杨文广、杨广、杨业、杨宗保等。
问题十:杨氏宗谱字辈排行 当涂杨姓有德“字辈,原关马乡古城相山村、后岗村、丹阳个别村的杨姓辈分有“德“字,其辈分:“祖志恒思,修明道德“八字,但“德“辈最小,若要能兑上,其后辈份要重定续排,目前该杨支的德辈可能很少,或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