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主要贡献及影响
张謇主要贡献及影响如下: 1、实业救国 张謇在南通所做的实业众多,大多是与民生相关的各类工厂,逐渐形成工业区,还建了码头、发电厂、公路,成为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基地之一。 张謇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许多学校与事业单位的兴办在当时都是全国第一。他为民族工业和教育事业的贡献,被人们称为“状元实业家”。 2、创办复旦公学 1905年,张謇和马相伯在吴淞创办复旦公学。6月29日(农历五月廿七),原震旦学院教师于《时报》登载《前震旦学院全体干事中国教员全体学生公白》,是为“复旦”校名之始。 校名撷取自《尚书大传·虞夏传》“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两句中的“复旦”二字,本义是追求光明,表示不忘“震旦”之旧,寓含自主办学、复兴中华的意义。 3、组织“和平期成会” 1918年10月23日,熊希龄、张謇、蔡元培、王宠惠、庄蕴宽、孙宝琦、周自齐,以及国会议员王家襄、谷钟秀、王人文、梁善济、文群等共24人,宣布成立“和平期成会”,推动南北和平。 同时将和平促进会取消。熊希龄向记者声明,和平期成会:一、不带政派臭味;二、以运动和平为范围,和平恢复后,会即撤废;三、绝对不为野心家所利用。 4、创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 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是我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奉行“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宗旨,力主培养水利工程人才,兴建水利建立的。 当时国内大学设有土木工科者尚寥若晨星,而能注意于水利专科者尚属空白,因此国内水利人才异常缺乏。 时任北洋政府实业总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裁张謇创办一所专门培养高级河海工程专门人才的工程学校,以弥补这一缺憾,经过多方呼吁、亲自联络、筹措经费、商定校址、聘请教师、审定办学方案等大量工作,1915年3月15日,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正式开学。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培养水利技术人才的高等学府,学校隶属于中华民国全国水利局,并由全国水利局转咨教育部立案照准。 学校成立后,凡历14年,1928年并入中央大学而改组为工学院。该校历年所造就的专门人才共400多人,为我国诸多水利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张謇是哪个时期的人物
张骞是西汉人。 张骞(约公元前164-114),汉中城固(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和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他的家乡是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城南2公里,汉江岸边的王波村。 成就影响力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国与西亚和欧洲的贸易关系。中国的丝绸和丝织品从长安运到西方,经过河西走廊,现在的新疆,安息(现在的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 从安息到西亚欧洲的大秦(罗马),开辟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历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清空苍穹”,意为“开路”。
张謇经济思想主要有哪些
张謇的主要经济思想有:实业救国和教育为民。 实业救国 张謇在南通所做的实业众多,大多是与民生相关的各类工厂,逐渐形成工业区,还建了码头、发电厂、公路,成为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基地之一。 张謇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许多学校与事业单位的兴办在当时都是全国第一。他为民族工业和教育事业的贡献,被人们称为“状元实业家”。 张謇在当时对南通的建设已经有很清晰而前卫的规划理念,包括与西方建筑理念相结合的花园城市。这些理念的实践使得南通被现代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教育为民 1917年,张謇支持下,同济医工学堂(同济大学的前身)在吴淞复校。 1921年,上海商科大学在上海成立。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张謇在通州建立了中国第一所博物馆——南通博物苑。1909年,创办了南通电灯厂,城市开始用电灯照明。 1913年,建立大聪电话公司,创办南通城乡邮政和电话业务;1916年,设立气象台,为生产和生活服务;1919年,建成南通更俗剧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树立新风。 扩展资料:张謇还是晚清时期立宪运动的领袖,曾主持发动了三次国会请愿运动。在民国任工商部长时,他指出过去的措施,在“无导民兴业之心”,卒之糜费而乏效果。今后部办企业,概行停罢,悉听民办。 他生前主张“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举办了不少工厂企业和教育文化事业。他的“实业救国”虽不能挽救旧中国危亡,但却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张謇将大生纱厂早期的棉纱产品使用“魁星”商标,下设有“红魁”、“蓝魁”、“绿魁”、“金魁 ”、“彩魁”等不同产品线。 商标的主要部分就是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的形象。投产后的第二年,大生纱厂得纯利5万两;第三年得纯利10万两;到1908年累计纯利达到190多万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