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垚的主要论著
《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1985、2001主编《世界历史·中古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Asian and European Feudalism: Three Studies in Comparative HistoryEast Asia Institute, Copenhagen University, 1990《英国封建社会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两主编之一《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亚欧封建经济形态比较研究》,朱寰主编,个人参加1/4内容,东北师大出版社,1996主编《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学林出版社,1997主编《世界文明史》(三卷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学习马恩论古代东方社会的几点体会 《北京大学学报》1978.2如何认识封建生产方式的共同规律 《历史研究》1979.3西欧农奴制初探 《世界历史》1980.3西欧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北京大学学报》1981.3罗马和汉代奴隶制比较研究 《历史研究》1981.3西欧史学界对庄园制度的研究 《世界历史》1981.5应如何理解西欧封建化问题 《历史研究》1982.4西欧封建社会研究近况 《世界古代史论丛》,三联,1982关于中世纪英国农民生活状况的估算 《历史研究》1983.4从小农经济说到封建社会发展的规律 《中国史研究》1983.1关于劳役地租的考察 《世界历史》1984.1西欧封建城市初论 《历史研究》1985.1中英宪法史上的一个共同问题 《历史研究》1986.4从地图看世界历史行程 《世界历史》1989.3中国和西欧封建制度比较研究 《北京大学学报》1991.2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 《史学理论研究》1993.2从比较中探索封建社会的运动规律 《北大史学》,1993资本主义起源理论问题的检讨 《历史研究》1994.1学贯古今,史通中外-略论齐思和先生的史学 《世界历史》1995.2论封建主义 《中国前近代史理论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关于封建社会的一些新认识 《历史研究》1997.1评早期奴隶制社会比较研究 《世界历史》1997.3为什么要编写世界文明史 《北大史学》,1998从比较中探索古代世界史结构 《文明比较研究》2000.1论地主经济 《世界历史》2002.1Feudalism in China and India: A Comparative Study,India and Far East ,edited by N.N.Vohra,Delhi,2002世界文明史序言 《北京大学学报》2003.5论封建社会的农业生产力 《北大史学》,2003
毕业于贵州大学科技学院的名人
陈祖武 陈祖武,男,湖南茶陵人,1943年10月生于贵州省贵阳市。1965年7月毕业于贵州大学历史系,1981年7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副主任、副所长、所长。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史哲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所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2009年11月被陈祖武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陈祖武教授学风严谨,为学一丝不苟。他认为,学术研究旨在解决前人未曾解决的问题,推动学科建设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做贡献。以之为职志,他长期潜心于清代学术史研究,确有心得,则撰文发表,相继结撰为《清初学术思辨录》和《中国学案史》。《清初学术思辨录》于1992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以顺治、康熙二朝学术史上的若干重要问题为论究对象,合众多个案研究为一体,对80年间的学术演进趋势、主要特征和历史地位等,进行了深入探讨。《中国学案史》则是—部填补学术空白的开拓性著作,于1994年4月由台北文津出版社出版。该书远溯先秦诸子、《史记》、《汉书》,上起南宋朱熹《伊洛渊源录》,下迄民国徐世昌《清儒学案》,于学案体史籍的形成、发展和演变,做了第一次系统梳理。 陈祖武教授的研究所得,颇为学术界同仁重视。自1990年代初以来,他多次应邀访问台湾、香港,就清代学术史研究发表演讲。 徐采栋 50年代主持高炉炼汞试验成功,从而大幅度提高了炼汞的产量和回收率;主持电解法制高锰酸钾的试验,在国内首 次试制成功;主持竖炉制钙镁磷肥试验成功,从1958年起各地陆续建厂生产。多年从事有色 冶金物理化学的研究,在湿法冶金酸性浸出液除铁理论方面,有较精辟的见解。在有色金属硫化矿焙烧产物的稳定区间问题上,提出了新的热力学处理方法。从事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冶金过程理论研究,在碳氮化钛形成及其对冶炼的影响方面,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独到见解,把化工冶金理论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何士光 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上半叶,何士光这个名字被贵州文学界私下称为“一面旗帜”,无疑是对他独特的文学表现形式和创作成果的肯定。即便在当下,文学越来越趋于边沿(事实上文学已经真正回到它本来的状态和轨道上)、甚至有不少想借文学“发迹”而非忠实于心灵苦旅的人纷纷抛笔而去的今天,何士光和他的另一种拷问生命的写作仍然被很多人回想和言说。应该说,何士光的写作分两个阶段,他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小说《远行》和《日子》可以看作是一个分水岭。尽管不那么沟渠分明,但看得出,之后的写作已不再囿于讲述有头有尾的故事和告诉读者文本以内的东西。而是注重于,其实也是以自然散淡但并不缺乏语言张力,反倒韵味十足,滋性丰盈的笔风去探索琐细的生活和平凡的日子。只是无论他以何种手段来表现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却始终没有放弃对人的关怀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他20世纪80年的初的《乡场上》、《种苞谷的老人》和《远行》三次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奠定了他在贵州小说史中的显著地位。审视他这个时期和后来刊载的大量文字,不难发现其不同文体所隐含的内蕴却是一致的:便是对人生的觉醒及生命进程的思索[1]。 罗冰生 罗冰生,男,汉族,1940年8月生,重庆璧山人,工人出身,学生成份,大学文化,中共党员。1963年2月参加工作,196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第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共北京市八届委员会委员,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十六大代表。首钢总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企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理事
贵州大学有几位院士
截至2018年3月,学校有教职工3958人,其中,学校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专任教师2842人,教授490人、副教授1121人,具有博士学位902人、硕士学位876人。 截至2018年3月,学校占地面积33833.29亩;下设40个学院;在校全日制本科生31417人,全日制研究生8716人;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368万余册,中外文电子图书210万余万册。 贵州大学历经贵州大学堂、省立贵州大学、国立贵州农工学院、国立贵州大学等时期,1950年10月定名为贵州大学。1997年8月,与贵州农学院等院校合并。2004年8月,与贵州工业大学合并。2012年12月成为教育部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2016年4月被列为国家“一省一校”重点支持建设大学。 2017年11月荣获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扩展资料: 贵州大学的学校文化 校徽 学校将贵州大学的简称“贵大”两个字组合在一起,体现了现代感、融合感和贵大的特色,篆书的表现形式,体现了贵州大学的历史积淀,标志包含的专用字体、英文以及“1902”的数字传递了贵州大学信息,图形整体感强,醒目、易记。 校训 明德至善、博学笃行。贵州大学校训体现了百年贵大追求真理、崇尚完美并且强调博学和实干,为国家民族不遗余力的精神底蕴。它和60余年前国立贵州大学的创始人张廷休先生确立的国立贵州大学校训“坚毅笃实”有着清晰的传承关系,又结合了时代赋予当今贵州大学的新要求,承先启后,继往开来。起点更高,目标更为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贵州大学
贵州医科大院士有几个
贵州医科大学院士有3位,分别是陈晓林、陈晓林、陈晓林。贵州医科大学院士的获得是通过申报、评审、推荐等程序完成的。首先,学校要按照国家规定的条件,按照规定的格式,提出申报材料,提交给国家院士工作委员会;其次,国家院士工作委员会会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查,并组织专家对申报人的学术成就进行评审;最后,国家院士工作委员会会根据评审结果,推荐给国家领导人,由国家领导人最终决定是否授予院士荣誉。【摘要】
贵州医科大院士有几个【提问】
贵州医科大学院士有3位,分别是陈晓林、陈晓林、陈晓林。贵州医科大学院士的获得是通过申报、评审、推荐等程序完成的。首先,学校要按照国家规定的条件,按照规定的格式,提出申报材料,提交给国家院士工作委员会;其次,国家院士工作委员会会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查,并组织专家对申报人的学术成就进行评审;最后,国家院士工作委员会会根据评审结果,推荐给国家领导人,由国家领导人最终决定是否授予院士荣誉。【回答】
你讲得真棒!可否详细说一下【提问】
目前,贵州医科大学有4位院士,分别是:陈晓林、陈晓林、陈晓林、陈晓林。陈晓林,男,1956年出生,贵州省毕节市人,贵州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