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是中国近代太阳黑子观测的开创者?
高平子(1888―1970),原名高均,字君平,别号在园,出生于江苏金山(分属上海)一个富裕的文人家庭。他的祖父、父亲、叔父都是当地有名的文人。父亲高煌是清光绪甲午科的举人,一生重视教育,曾创办过实枚学堂、寅宾学堂。叔父高燮是江南著名的藏书家,早年因受革命党的影响,写过鼓吹推翻满清统治的诗文,被世人誉为“笔摇清帝鼎”。高平子生长在这样的开明世家,深受家庭的影响和熏陶,自幼就聪颖好学,喜欢读书。他6岁开始读书,就读于本村私塾,从小打下了深厚的国学根基。在他的家乡,当时有一位叫顾尚之的人,精通经史典籍、先秦诸子,尤其喜欢天文历算之学。高平子经常去顾尚之家,翻阅他的藏书,逐渐对天文历法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为他今后的治学方向打下了基础。 高平子学习非常刻苦勤奋,立志为国家做一番事业。当时他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备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欺侮的时代,许多仁人志士为了救国家于水火之中,纷纷出国学习,效法西方,希望通过向西方学习而寻求一条救国的道路。而办企业、办教育就是当时最风行的救国措施之一。著名的教育家马相伯先生“游历欧美回国,决心办新的中国大学,和欧美大学教育并驾齐驱,”,希望通过培养人才来达到挽救国家的目的,于是于1903年在上海创办震旦学院。震旦学院仿西方的教育模式,标其办学目的在修身立命以造福人群。高平子看到震旦学院的招生简章后,决心报考,于1904年通过考试而获录取。当时他只有16岁,是同学中年龄最小的,但他学习成绩超群,深得马相伯先生的赏识。 1912年,高平子从震旦学院毕业,随即入上海徐家汇天文台及佘山天文台学习近代天文学。徐家汇天文台和佘山天文台是由法国天主教会分别于1872年和1900年创办的,当时中国还没有自己的近代天文台和天文仪器。高平子跟随佘山天文台台长、法国神父蔡尚质学习。蔡尚质待人诚恳,诲人不倦,并长于太阳观测。在他的悉心指导下,高平子除研读天文书籍外,还从事太阳黑子、小行星及双星的观测。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收回了青岛的权益。1924年,高平子和蒋丙然从日本人手中接管了青岛观象台,这是当时第一个由中国人自己掌握的外国人建立的天文机构。观象台设两个业务科,一个是气象地震科,由台长蒋丙然兼任科长;另一个是天文磁力科,由高平子任科长。高平子从头做起,恢复被中断的天文观测工作,成为我国的太阳黑手观测及子午测时工作的开创者。1926年,他协同宋国模参加国际经度联测,取得良好结果,成为我国最早参加国际联合观测的学者。 1928年,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成立,高平子被聘为研究员。在天文研究所,他做了多方面的首创性的学术工作:主持天文研究所临时所址鼓楼的经纬度及江西庐山经纬度的测定工作;曾担任代理所长,负责接收北京中央现象台(后改为中国天文研究所);主持《天文年历》的编算工作。他还协助建设我国第一座现代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尤其是1933年北京中央观象台的古代天文仪器浑仪和简仪迁往南京紫金山天文台陈设,高平子前后奔波,做了很多工作。 高平子原名叫高均,由于他生平最佩服东汉天文学家张衡,认为“张衡的学说集古天文学之大成,其制作开形器研究之正轨”,“后世中国天文之中衰,只是后起者未能继轨前贤的责任。”张衡字 平子,所以,他改名为“平子”,以立志发扬光大张衡对中国天文学 的贡献。在佘山天文台学习期间,蔡尚质曾拿《史记·天官书》感慨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他的话启发了高平子,使他认识到研究中 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意义。1934年以后,高平子更加深入涉足这一研究领域,潜心研究中国古代天文文献。在这期间,他写成《史日长编》作为天文研究所专刊出版,这本书是年代学和历史学研究的极好工具书。 1936年,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奉命测定河南登封测景台的经纬度,高平子前往完成测定工作。他还系统地考察了我国古代天文观测方法―圭表侧影,写成“圭表测影论”,编入中央研究院周公测景台调查报告专刊。1935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在巴黎举行第五届大会,高平子代表中国天文学会前往出席。在这次大会上,中国正式参加了国际天文学联合会。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天文研究所奉命内迁,先到湖南后经桂林到昆明。高平子因父亲生病未能随同内迁,他避居上海租界,闭门研究中国古代天文文献。1948年,高平子迁居台湾。1949年起在台湾气象所任技正,直到退休。高平子逝世前一直为台北“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任台湾“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他还在台湾发起创立“中国天文学会”,连任几届理事长。 1970年3月,高平子因患冠心病在台北逝世。1982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行星系命名工作组通过决议,将月面坐标为6.7S,87.8E的月面环形山命名“高平子环形山”,高平子成为在月面上留名的惟一的中国现代天文学家。 高平子是我国现代天文学事业的奠基者和创建者之一,他早期对创建我国现代天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来又开创了以现代科学知识阐释我国传统天文历学的研究方向,使古籍文献的古义、古术及古术语得到现代解释,向全世界弘扬了中国传统的科技文化,促进了中外科学文化的交流。高平子十分欣赏张衡的这句话:“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他也正是以这样的胸襟来实现自己的理想,终生献身于天文学事业,并做出了杰出的成就。
高平子的人物生平
1888年12月,生于江苏省金山县张堰镇(今属上海市金山区),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高煌为清末举人,叔父高吹万为南社宿耆。他自幼喜好读书,6岁就读于家塾,学习成绩突出。1904年,高平子考入上海震旦学院(震旦大学)理科,并修学法文和拉丁文,受该校创办人著名学者马相伯亲授。苦读8年,获理科学士学位。1912年,毕业后在法国人办的上海佘山天文台自费求学进修,学习现代天文理论和观测技术。他师从台长蔡尚质神父,对太阳黑子、双星星团、彗星等进行过目视和照相观测,作过小行星照相定位及小行星群普遍摄动的计算工作。1914年,高平子离开佘山天文台,担任震旦学院天象学教授。随后复居家研究顾观光天文历法的遗著。1923年,发表《周髀北极璿玑考》,他以精密的论证推算出周代北极星的正确位置,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1924年高平子随蒋丙然台长赴青岛,参加了中国政府收回被日本侵占的青岛观象台的接管工作,使之成为当时中国唯一属于中国人管理的天文机构。高平子担任天文磁力科科长,开展业务工作,修复和安装天文仪器、培养观测人员,进行测时、授时工作。1925年,为中国开创了现代太阳黑子的观测与研究,并创制出不必经过繁琐计算,即可直接测出黑子面积的专用尺板,还创造出确定黑子日面经纬度的简易方法,填补了中国以现代方法观测研究太阳黑子的空白。这一成就得到同行们的肯定,使青岛成为我国现代太阳黑子观测的发源地,这对工作还有积极影响。1926年,参加首届国际无线电经度联测,为中国取得第一批近代经度值,这是中国天文学家参加国际天文联合观测的开端。高平子代表中国参加第一届万国经度测量会议,是参加国际天文联合测量的第一位中国天文学家,为中国取得了第一批近代经度值,自此,中国天文界开始了同行间的国际合作。在这项工作中,高平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如今,青岛观象台立有“万国经度测量纪念碑”,上面镌刻着他的名字。1928年,高平子受聘担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研究员,测定了位于南京的天文研究所、庐山、河南登封测景台等地的经纬度。次年在所中开始开展测黑子、光斑等日面活动,是中国太阳分光观测工作的奠基人。他协助余青松筹建紫金山天文台并主管太阳分光观测,担任中国天文学会创办的《宇宙》杂志的总编辑。1931年4月,辞去青岛观象台磁力科科长职务,6月受聘为青岛观象台名誉顾问。1935年,代表中国天文学会出席在巴黎召开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五届大会。在这次会议上,中国被吸收为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会员。回国后,他从事于太阳观察和研究工作,主编《国民历》和《天文历》。1936年,通过对中国天文历法的潜心研究,出版了《史日长编》。他还曾主持中国《天文年历》及《国民历》的编算工作。1937年,与董作宾等调查河南周公测景台,并测定经纬度,对古代的圭表测影做了系统考证,撰写《圭表测景论》,被海内外学术界认为是极有价值之作。9月,与地方士绅一起创办张堰浦南中学(今上海市张堰中学),并担校董事会主席。1945年,抗战爆发,他避居上海租界,伺亲养病,精研中国古代天文学术,拒不为日本人服务。1948年,迁居台湾,担任台北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台湾省气象所技正、“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中央大学教授、中正理工学院教授等职务,主持“天文月历”和“国民历”的编制,协助创设台北园山天文台。著有《学历散论》《平子著述余稿》《史记天官书今注》《史日长编》等共139篇。1970年3月23日,高平子病逝于台湾。蒋介石致赠了“绩学扬芬”的挽额。 鉴于他对天文方面的成就,1983年国际天文联合会第十八届大会通过决议:将月球下面东经87°.8,南纬6°.7处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高平子环形山。
月球有什么科学家【月球上留名的科学家】
第三课 在月球上留名的科学家
—— 张衡和祖冲之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的学习目标:
(1)让学生们知道早在我国的东汉时期,科学家张衡就发明制作了地动仪。让同学们了解张衡喜爱钻研、敢于创新的学习品质。
(2)使同学们知道我国南北朝时数学家祖冲之勤于实践,不迷信名人的科学的学习态度及其对圆周率的精确计算。
2、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同学们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要使同学们了解张衡、祖冲之的品质,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要让同学们学习他们喜爱钻研、勤于实践、敢于创新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1)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及其刻苦钻研的精神。
(2)祖冲之对元周率的计算及其领先于世界的时间。
教学难点:张衡、祖冲之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
教育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情景1]
二、新课部分
1、谈话:说起这两位科学家,不仅我们中国人为之骄傲,就是在国外他们也非常有名。他们就是我国古代两位著名的科学家——张衡和祖冲之。
板书:第三课 在月球上留名的科学家——张衡和祖冲之
2、介绍张衡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课本P103第二自然段,然后根据阅读的情况向同学们介绍科学家张衡的简单情况。(张衡东汉时人。)(喜欢读书,爱好钻研。)(不怕困难。) 板书:张衡东汉时人 喜欢读书 爱好钻研
由于张衡的这些好的品质,他成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取得了许多科学成果,比如他发明了模仿星空运行轨迹的浑天仪,能够飞行的木鸟等等。
思考:张衡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发明呢?(爱好钻研、喜欢读书。)(不仅钻研和学习知识,还亲自去实践,进行制作。)强调钻研和学习,特别是进行实践的重要作用。
板书:张衡(东汉):爱好钻研 注重实践 有多项发明
张衡最著名的发明是他发明制造的地动仪。
当时,我们中国地震发生的比较频繁,由于当时通信条件很差,所以老百姓们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经常为此遭受重大损失。张衡决心研制出一种可以预报地震的仪器,这样就可以使受灾的百姓得到及时的帮助。经过努力,张衡终于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测量地震的仪器——地动仪。
板书:地动仪——伟大的发明 比欧洲早一千七百多年
同学们思考:张衡发明地动仪说明了什么呢?(张衡是个刻苦而聪明的科学家、是个伟大的科学家。)(张衡心里总想着百姓的疾苦。)
现在,我们大家就来领略一下张衡的地动仪吧。
出示[情景2]
地动仪准不准呢?现在,我们通过多媒体观看当时发生的一段真实的故事。
出示[情景3]
同学们说一说:看过多媒体后自己的想法。(张衡的地动仪很准确;张衡的地动仪使受到震灾的百姓得到了及时的救助。)
我们可以说张衡是个热爱国家和人民的科学家,他的发明和创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3、介绍祖冲之
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数学家。他也是在月球上留名的我国古代科学家之一。 板书:祖冲之(南北朝):
和张衡一样,祖冲之从小也是个勤奋好学的人。长大后,祖冲之有许多发明和创造。他编制了历法《大明历》,改进了“指南车”、“千里船”,看到人们推磨很辛苦,他还发明了利用水为动力的“水锥磨”,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但是,他最伟大的成就是他对于圆周率的计算。
圆周率的用途可大呢!
出示[情景4]
由于圆周率的用途很多,所以很早人们都在计算这个数。早在祖冲之前,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就计算了它。人们也一直在用他们计算的数值。祖冲之经过观察和研究发现在计算中总会出现一些误差,于是他决心亲自计算圆周率。
经过他自己的研究和亲自计算,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这一成果使我们国家对圆的计算领先于世界达一千年左右,被国外同行称为“祖率”。
板书:圆周率 领先于世界一千年
同学们分析一下,祖冲之能够取得这一伟大成就的原因。(勤奋好学;亲自实践;) 板书:勤奋好学 亲自实践
三、知识的记忆与应用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今天我们所学习和了解的两位科学家及他们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板书设计:
第三课 在月球上留名的科学家
——张衡和祖冲之
张 衡(东 汉): 爱好钻研 注重实践 有多项发明
地动仪——伟大的发明 比欧洲早一千七百多年
祖冲之(南北朝): 勤奋好学 亲自实践
圆 周 率 领先于世界一千年
小结: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让同学们体会到我国古代科学家为中华民族、为世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进行“张衡的科学成就”的教学中,我不仅让同学们了解张衡发明的地动仪的情况,更让同学们知道他的这项发明早于欧洲的时间和他对科学的正确态度。引导同学们学习张衡对待学习与实践态度的优良品质。“祖冲之和圆周率”是本课的另一内容。我在这部分的教学中让同学们了解祖冲之是个伟大的数学家
并引导同学们对他能够成为数学家的原因进行讨论,特别让同学们知道他在数学方面实践活动及他亲自参与计算的严谨态度。对于圆周率,我只把它的一些用途和祖冲之将其计算至七位领先于世界千年左右向同学进行了介绍。其余的让同学自己查找资料,培养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中国古代月球上留名的四大科学家是哪是个
其实一共有六个
一、石申
石申是战国中期天文学家,魏国人。他和楚人甘德各自写了一部天文学著作,后人把这两部著作合称为《甘石星经》。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国际月面地名命名委员会把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石申山。
二、张衡
张衡是东汉时期杰出的科学家。他著有我国第一部天文学理论著作《灵宪》,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测定天象的浑天仪。公元132年,制成了测报地震的地动仪。国际月面地名命名委员会把月球背面东经112度、北纬19度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张衡山。
三、祖冲之
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卓越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把圆周率精确地推算到数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比欧洲人的演算早1100多年。他的数学专著《缀术》到唐朝时被定为学校的课本。其创立的《大明历》是中国古代优秀的历法之一。1959年10月,原苏联在“月球3”号卫星首次拍下月球背面照片后,就以祖冲之命名一个环形山。其月面坐标是:东经148度,北纬17度。
四、郭守敬
郭守敬是元代卓越的科学家,他在全国各地设立27个观测站,最北的观测点在西伯利亚,最南的在西沙群岛,进行规模巨大的“四海测量”。他推算得出一年的时间为365.2425天,精确程度同地球公转周期相差无几。他主持编成的《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在相同。另外,郭守敬还创造和改进了十余种天文仪器,著名的“简仪”就是他创造的。国际月面地名命名委员会把月球背面西经134度、北纬8度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山。
五、万户
14世纪末期,明朝的士大夫万户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他想用借用风筝的力量飞起。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生命。西方学者考证,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想利用火箭飞行的人。”万户考虑到加上风筝的上升的力量飞向前方,这是很少有人能想到的。为纪念万户,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以这位古代的中国人命名。
以上的是在月球背面的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环型山.
月球上,月面坐标为6.7S,87.8E之处,有一座以“高平子”命名的环形山。这就是在月 球正面唯一一个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环形山。
六、 高平子
高平子(1888~1970.3.23)原名均,字群,别署在园,上海金山县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考入上海震旦学院。毕业后致力于天文学研究,曾任教于震旦大学。后潜心研究天文学,发表《周髀北极璇机考》一文,以精密论证推算出周代北极星的正确位置,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民国15年(1926年)参加首届国际无线电经度联测,为中国取得第一批近代经度值,这是中国天文学家参加国际天文联合观测的开端。民国17年,他应邀赴南京中央研究院,筹备天文研究所。民国24年代表中国天文学会出席在巴黎召开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五届大会。在这次会议上,中国被吸收为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会员。回国后,他从事于太阳观察和研究工作,主编《国民历》和《天文年历》。民国26年撰写《圭表测景论》,被海内外学术界认为是极有价值之作。民国37年到台湾担任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台湾省气象所技正、“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中央大学教授等职务,主持“天文月历”和“国民历”的编制,协助创设台北园山天文台。著有《学历散论》《平子著述余稿》《史记天官书今注》《史日长编》等共139篇。1970年病逝。鉴于他对天文方面的成就,1983年国际天文联合会第十八届大会通过决议:将月球下面东经87°.8,南纬6°.7处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高平子环形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