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a级景区网站建设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4a级景区网站建设服务 > 景区资讯 > 正文
侯仁之作为一个历史地理学家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侯仁之作为一个历史地理学家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提示:

侯仁之作为一个历史地理学家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主要成就:阐明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的区别。
代表作品:《北京历史地图集》《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等。
侯仁之(1911.12.06~2013.10.22),男,1911年12月16日生于河北省枣强县,籍贯山东恩县(现山东德州平原县恩城镇)。
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0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49年获英国利物浦大学博士学位。1952年任教于北大地质地理系,曾兼任地质地理系系主任和北大副教务长等职。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曾任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被英国利物浦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称号。199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同年为表彰侯仁之在历史地理学领域的卓越贡献,美国地理学会授予他“乔治·戴维森勋章”,侯仁之成为全世界获此殊荣的第6位著名科学家。

徐霞客的主要著作
提示:

徐霞客的主要著作

《徐霞客游记》以日记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著。徐霞客经30多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在去世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明朝万历四十一年至明崇祯十二年间(1613年—1639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成就。《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 《徐霞客游记》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在文学上的主要特点是:(1)写景记事,悉从真实中来,具有浓厚的生活实感;(2)写景状物,力求精细,常运用动态描写或拟人手法,远较前人游记细致入微;(3)词汇丰富,敏于创制;绝不因袭套语,落入窠臼;(4)写景时注重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同时注意表现人的主观感觉;(5)通过丰富的描绘手段,使游记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性,具有恒久的审美价值。此外,在记游的同时,还常常兼及当时各地的居民生活、风俗人情、少数民族的聚落分布、土司之间的战争兼并等等情事,多为正史稗官所不载,具有一定历史学、民族学价值。《徐霞客游记》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侯仁之、任美锷、陈述彭、周廷儒等知名学者、专家为代表,对徐霞客研究和评价进行了开拓性研究。突出的贡献有三:一、论述了徐霞客及其《游记》的科学价值;二、肯定了《游记》在地学史和世界科学史上的地位;三是运用历史唯物论观点,论述了产生《游记》的社会背景。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指出:“《徐霞客游记》读来并不像17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位20世纪的野外勘查家所写的考察记录。”

为什么侯仁之坚持历史地理是地理学的
提示:

为什么侯仁之坚持历史地理是地理学的

侯仁之先生坚持把历史地理学放在地理系,是因为,他认为历史地理研究的是历史时期的地理问题,把这一学问从历史系的框架中解脱出来,实际上就是为了使历史地理的研究吸收现代地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其奠定独立的学科地位。
有人说:“把古代沿革地理改造更新为科学的历史地理学,并将其纳入近代地理学体系的首创者,是侯仁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候仁之:行走天下,守望大地》2侯仁之是怎样打开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大
提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候仁之:行走天下,守望大地》2侯仁之是怎样打开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大

  侯仁之:1911年生于河北省枣强县,籍贯山东,中国现代
历史地理学的重要开创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在燕京大学获学士、硕士学位,在英国利物浦大学获博士学位。1950年发表《〈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
榷》,1962年发表《历史地理学刍议》。1952年在北京大学正式开设中国第一个历史地理学专业。上世纪80年代,积极推动我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被誉
为“中国申遗第一人”。

  在北大师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则关于侯仁之暮年的故事:

  1999年冬夜的一晚,狮子座流星雨爆发,为寻找开阔的观看地带,一些北大师生自发聚集到未名湖南岸、慈济寺遗址旁。这里,一位拄着拐杖的老
人,已静静地仰望天空多时。当得知老先生就是已88岁高龄的侯仁之,师生们自发地围拢到先生周围,听他讲夜空的广袤、流星的璀璨,还有有关燕园、北京的那
些人、那些事……

  那个夜晚,无数颗流星划过。但在北大师生的心中,在燕园的学术星空,侯仁之则是一颗恒星。

  22日,得知即将迎来102岁生日的侯仁之先生辞世,燕园内,师生们陆续来到先生生前居住的燕南园61号献上鲜花,还有一些人则来到未名湖畔,在那块先生题写的未名湖石碑前,追忆先生生前的点滴——

  只要是阳光好的日子,先生便会坐在轮椅上,由女儿推着散步,每每走到未名湖畔,研究了一辈子历史地理学的先生会说,“多少时光过去了,它依然是这样……”

  是的,他依然是这样。百岁人生,行走天下,守望大地。

  一个人与一门学科

  半个多世纪前,侯仁之从燕京大学毕业后留校,担任历史系主任顾颉刚的助手。

  周末,他经常到海淀周围考察,为课程作准备。一天,侯仁之来到玉泉山西侧,看到一堵墙上面有凿过的石水槽,感到很奇怪,就沿着墙的方向向前走,
一直走到西山碧云寺、卧佛寺,发现那里也有水槽。他推想,这可能是过去的引水槽。经过进一步考察,他发现水流到了颐和园昆明湖,又顺着流到北京城里去。年
轻时的这个发现,为他日后从北京的水源入手研究北京的历史地理,找到了第一手资料。

  当时中国还没有现代的历史地理学,但从那时起,侯仁之的研究兴趣和方向已经从传统的沿革地理渐渐向现代意义的历史地理学发生转变。

  1946年,侯仁之学术历程的转折点。这一年他来到英国利物浦大学留学,先后师从于利物浦大学地理系的创办人罗士培教授和英国现代历史地理学最
重要的奠基者和建设者达比。达比对历史地理学的理解是,现代地理景观的空间特征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经过长期的自然和人来改造的。

  达比的学术思想对侯仁之影响很大。1949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的侯仁之回到了燕京大学。此时他在学术思想上已完成质的飞跃——打破传统沿革地理学的桎梏,创立中国现代的历史地理学。

  1950年,侯仁之发表《〈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标志着他对历史地理学在理论认识上的成熟,也标志着他和中国传统沿革地理学在思想上的决裂。

  在这篇文章中,侯仁之写道:“照我所了解的,以往各大学中关于‘中国沿革地理’的讲授,主要是讨论中国历代疆域的消长和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这些问题在一个专修中国历史的学生看来,也许是重要的,但除此之外,在和地理有关系的方面,有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问题呢?”

  尽管文章很短,但却影响深远,从此,一个新的、科学的历史地理学逐步建立。

  一个人与一座城

  “我对北京这座古城的城墙和城门,怀有某种亲切之感,是它启发了我的历史兴趣,把我引进了一座富丽堂皇的科学殿堂。”对北京,侯仁之说自己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

  对于侯仁之来说,北京不仅是他生活了几十年的第二故乡,更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为了这个对象,温和的侯仁之常常迸发出勇士般的豪情。

  关于卢沟桥的保护,正是如此。

  “在卢沟河上,有一座美丽的石头桥,老实说,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把“最好”献给了卢沟桥。然而这座历史悠久的大桥,在上世纪80年代初,却已疲惫不堪,破损严重。

  “文物古迹是城市文脉的载体,丢了它们,就丢了城市的记忆”,侯仁之心急如焚,当即写出《保护卢沟桥刻不容缓》。不久,北京市政府决定进行整
修。此后,卢沟桥不仅多次整修,还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被列为旧城外的10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和申报世界遗产的后备名单。

  让侯仁之放心不下的,还有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后门桥。

  “必须把后门桥保护下来,元大都的大运河就是从这里开始的!”1998年,已近90高龄的侯仁之提出重要建议——恢复后门桥的景观。后门桥是历
史上北京城址转移的一个标尺,是元大都城市规划的起点。侯仁之建议把什刹海的水引过后门桥,恢复后门桥下的水上景观,正是这个建议,使得历史上中轴线的最
初设计起点焕然一新。

  对北京这座城,侯仁之到底有多爱?北京大学前后二十几届的学生都是见证者。从20世纪50年代起,每年北大新生入校听的第一堂课,就是“侯仁之讲北京”,这一讲,就是20多年,直到侯仁之年事高了为止,这也算是北大的一桩美谈了。

  一个人与一项工程

  侯仁之有多个美誉,有人称他为“活北京”,有人赞他为“北京史的巨擘”,而更多的人熟知他,是因为他是“我国申遗第一人”。

  1980年春,侯仁之接受了美国和加拿大几所学校的讲学邀请,在远渡重洋之时,他还肩负着一个特殊使命——应美国匹兹堡大学师生的强求,带去两块中国城砖。

  侯仁之有些纳闷,两块寻常的城砖,北京的小胡同、大杂院里常能见到。为什么会引起外国学者强烈的兴趣?

  一边是视为寻常物,一边却被视为宝贝,城砖的不同际遇令侯仁之陷入沉思。在美国考察期间,侯仁之第一次听说国际上有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尽管当时公约诞生已10多年,但在国内还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

  回国后,一刻不停歇,侯仁之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起草提案:“建议我国尽早参加《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并准备争取参加世界遗产委员会”,获得通过。不久之后,中国终于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

  有关侯仁之,还有许多故事,有关他的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有关他的求学经历、赤子之心。

  晚年,先生长居燕园。95岁之前,燕园的师生还能经常看见先生的身影。近些年来,先生已久卧病榻。
  如今,尽管先生已驾鹤西去,但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如未名湖畔那尊石碑,提醒着后人,爱脚下一方土地,珍视一段历史和过往,不能让一座城市失去记忆……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righ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