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a级景区网站建设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4a级景区网站建设服务 > 景区资讯 > 正文
李季伦的人物简介
李季伦的人物简介
提示:

李季伦的人物简介

李季伦(1925—),男,河北乐亭人,教授,微生物学家,河北乐亭县人;中国微生物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1948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生物系,曾任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曾任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中国微生物学会名誉理事长等,现任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微生物学报》和《农业生物技术学报》主编。从事微生物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研究工作涉及生物固氮的生物化学和遗传学以及与农业生产有关部门的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研制。在固氮酶催化机制研究方面,排除了固氮酶可催化不依赖N2的HD形成的流行论点和首次提出双位点放H2途径模式;在研究固氮螺菌固氮基因表达调控的基础上,构建了抗铵固氮的基因工程菌,可降低禾本科作物的氮肥施用量。在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研究方面,发现了串珠镰刀菌素是克山病的主要致病因子,并在大动物上已初步被验证;发现玉米赤霉烯酮是高等动物的一种新型激素;此外,还先后研制和开发了赤霉素GA3和GA4+7(用于刺激植物生长和果实整形)、莫能菌素和马杜霉素(用于预防鸡球虫病)、玉米赤霉烯酮和玉米赤霉醇(用于牛、羊增重)、阿维菌素和依维菌素(广谱、高效、低毒杀虫剂)等。编著有《微生物学》(与俞大绂教授合编,获第四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和《微生物生理学》(主编)等六部设计规范。有关大坝在爆破振动中的安全评价,水坝抗震理论与试验技术,地下结构抗震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能源部电力科技进步一等奖等8项奖励。 在研究固氮酶催化机制过程中,证实HD形成是固氮酶的通性,而且是绝对依赖N2的;论证了伴随固氮酶催化还原N2生成NH2的同时,有两个主要的放H2反应。在研究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过程中发现由玉米赤霉菌所产生的玉米赤霉烯酮也是高等植物的一类与发育密切有关的新型激素,由胶孢镰刀菌所产生的串珠镰刀菌素是克山病的主要致病因子。还在我国成功地开发了赤霉素(GA3和GA4+7)、玉米赤霉醇、马杜霉素、阿维菌素和伊维菌素等农用发酵产品。编写《微生物学》和《微生物生理学》等六部著作。曾获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986年)、五一劳动奖章(1986年)、全国农业劳动模范(1990年)等荣誉称号 ,自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季伦的人物研究
提示:

李季伦的人物研究

李季伦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系统地研究了生物固氮的问题,取得以下成就:(1)在固氮酶催化机制的研究中,证明了固氮酶催化HD形成是固氮酶的普遍特性,而且是绝对依赖N2的;并提出了固氮酶的双位点放H2模式;(2)在固氮螺菌分子遗传学研究中,建立了我国巴西固氮螺菌Yu62菌株的基因文库,克隆和测序了该菌的ntrBC、draTG、nifA、glnB、glnZ和flbD等基因,并分析了它们的功能;构建了能节约玉米氮肥20%的耐铵固氮基因工程菌株;(3)启动了我国豆科植物根瘤菌资源调查和分类的研究,建立了我国根瘤菌资源数据库,为以后的研究奠定基础。应用研究方面:先后研制和开发了赤霉素GA3和GA4+7(可用于促进植物生长)、玉米赤霉烯酮和玉米赤霉醇(可用于促进牛、羊增重,并首先发现它们也是高等植物的一类天然激素)、莫能菌素和马杜霉素(可用于预防鸡球虫危害)、以及阿维菌素和伊维菌素(可用于防治动植物的寄生虫)等农牧用微生物制剂,取得了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研究工作涉及生物固氮、真菌毒素以及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微生物发酵产品的研制。在固氮酶催化机制研究方面,首次提出双位点放H2途径模式;在研究固氮螺菌固氮基因表达调控的基础上,构建了抗铵固氮的基因工程菌。在真菌毒素研究方面,发现了串珠镰刀菌素是克山病的主要致病因子;在微生物发酵产品方面,先后研制开发了玉米赤霉醇、赤霉素GA3和GA4+7、莫能菌素、马杜霉素、阿维菌素和依维菌素等;曾主持的项目有“973”、“863”、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十五”攻关等科研项目。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righ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