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a级景区网站建设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4a级景区网站建设服务 > 景区资讯 > 正文
傩戏代表分支:贵州德江土家族傩堂戏
傩戏代表分支:贵州德江土家族傩堂戏
提示:

傩戏代表分支:贵州德江土家族傩堂戏

德江傩戏,是傩戏的一种,并且是古傩的一种,源于古时傩仪。它是一种佩戴面具表演的宗教祭祀戏剧,也是一种古老的民族民间风俗文化活动,其道具、服饰、音乐等都有十分特别的艺术。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傩戏文化中了解它吧。

德江傩,作为一种古老的地域文化,是古傩的一种,它源于古时傩仪。明代中期,德江傩堂戏已发育成熟,在民间占有了生存空间和价值。德江傩堂戏原始古朴,源远流长,除傩艺人口传历史外,有明洪武千年傩艺人墓志碑记;有传代数百年的师传名单位,《师坛图》和代传《金谱》。

由于师传不同,有茅山教和师娘教之分。师公传授者为茅山教,师娘传授者为师娘教,二者的“师坛图”上都共同顶敬“玄坛会上赵侯圣主傩公大法师”。茅山教与师娘教所用道具基本相同,但演出内容和风格则有一定的差异,师娘教的文戏、正戏较多,茅山教的正戏、插戏较多;师娘教柔美细腻,唱腔婉转,舞步轻盈;而茅山教则粗犷豪放,唱腔质朴,舞步骄健。或者说,一是充满阴柔之美,一是充满阳刚之气。

时至今日,德江傩堂戏在民间开展活动十分普遍,傩戏坛(班)遍布全县20个乡镇,据不完全统计,现有傩戏坛班131坛,掌坛师131人,傩艺师200余人,古老面具1484面,专门从事傩文化研究的人员有20余人。

德江傩堂戏又称傩戏和傩坛戏,土家人叫“杠神”。它是一种佩戴面具表演的宗教祭祀戏剧,也是一种古老的民族民间风俗文化活动。它源于古时的傩仪,是古傩的一种。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的礼仪祀典。

傩戏是傩堂戏的主体部份,有正戏和插戏之分,共有八十多支,其中正戏16支。除傩戏之外,一般还要进行傩技(土家人称绝活)表演,项目由主家与坛班约定。在举行傩事活动前,土家族老师都要精心布置一个傩坛(傩堂),所以傩堂戏又称傩坛戏。傩坛布置精致,集编扎、剪纸、染印、绘画、书法、建筑等艺术为一体。

傩堂戏的演出一般是在需要冲傩还愿的人家堂屋里进行。傩堂戏的面具大多用白杨或柳木制作。白杨木质轻而不易开裂,质地细腻;其雕刻粗犷中不乏细腻,古朴中不乏韵味。

傩堂戏有半堂戏和全堂戏之分,半堂戏用其12个面具,全堂戏用24个面具。傩堂戏中的面具的角色主要有唐氏太婆、先锋小姐、歪嘴秦童、土地灵官、关帝圣君、开山莽将、幺儿媳妇等。

傩堂戏的道具常用的有令旗、牛角、师刀、牌带、令牌、神鞭、神棍、宝剑、卦子、木鱼、神鼓等,它们的大小、尺寸、图案、质地都有严格规定,有其象征意义,其来历大都有一个神奇的传说。

傩堂戏的服饰古朴简单,只有头扎、法衣、法裙三种。头扎实际上就是土老师所带的头冠,法衣是执行法事的礼服。法裙多为八幅罗裙,主要用于起舞、走动。

傩堂戏的音乐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幽默风趣,多姿多彩。由于傩堂戏剧目内容和表演形式的不同,其韵可分为祭祀性音乐、正戏音乐和插戏音乐。

傩堂戏是融音乐、舞蹈、说唱、法事、武打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舞蹈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其舞蹈分为两大部份:一是内坛法事中的舞蹈,其舞步严谨,庄严肃穆,轻盈飘洒,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常限制在傩堂内铺设的竹席上演出;二是外坛戏剧中的舞蹈,其动作夸张、豪放、变化性强,旋转幅度大,活动场面宽,不受一席之地的约束。

傩舞的舞谱称之为“禹步”,又称“踩八卦”或“踩九州”,其舞步常有的“丁字步”、“品字步”、“跨门步”、“旋转步”、“梭梭步”等,虽各有不同,但都以“八卦”、“九州”的方位为舞蹈作运动的标向。

傩堂戏演出都有一定的剧本,一般是24出,主要有《关公斩蔡阳》、《钟馗捉鬼》、《安安送米》、《苏妲姬选婚》、《八仙庆寿》等。

从总体上讲,德江傩以完整的傩仪和傩戏、傩技构成酬神、娱人活动系列。至今保存有完整的22道法事,24场正戏,另还有插戏以及全套面具,上刀山(刀梯)、下火海(踩红铧捞油锅)等傩技和完整的神案,这些都为研究傩戏傩文化提供了原始的、完整的珍贵材料。

德江傩堂戏的调查对象有哪些
提示:

德江傩堂戏的调查对象有哪些

德江滩堂戏的调查对象包括: 1. 德江县文化局:作为地方文化主管部门,德江县文化局在管理和监管德江滩堂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调查德江滩堂戏时,需要了解德江县文化局对于该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情况。 2. 德江县滩堂戏文化传承中心:德江县滩堂戏文化传承中心是德江县政府设立的一个专门负责滩堂戏传承、演出和推广的机构。调查德江滩堂戏时,需要了解该传承中心的运营情况、演出质量和推广效果等信息。 3. 滩堂戏文艺团体:德江滩堂戏在当地有多个文艺团体,这些团体是滩堂戏传承和推广的重要力量。调查德江滩堂戏时,需要了解这些文艺团体的规模、演出情况、团队建设和传承情况等信息。 4. 滩堂戏演员和传承人:滩堂戏的传承需要演员和传承人的努力,他们是滩堂戏传承的中坚力量。调查德江滩堂戏时,需要了解滩堂戏演员和传承人的数量、传承方式、传承效果等信息。 综上所述,德江滩堂戏的调查对象主要包括德江县文化局、德江县滩堂戏文化传承中心、滩堂戏文艺团体以及滩堂戏演员和传承人。调查这些对象可以全面了解德江滩堂戏的传承和发展情况,为德江滩堂戏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

傩戏的传承意义,傩戏的保护措施
提示:

傩戏的传承意义,傩戏的保护措施

自古以来,我国的戏曲不断产生,发展,形成了百花齐放的美好局面。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戏曲遭到了新文化的冲击,发展变得举步维艰。那么,傩戏在这种的发展情况下,要如何保护戏剧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傩戏文化中看看吧。

傩戏的传承意义:

傩的宗旨是驱鬼逐疫,以商周时期《周礼》的文字记载为始。数千年来,周代傩仪延伸为傩俗,衍为傩戏,扩散到汉文化全周边地区的民族和国家,如东亚地区的韩国和日本。

傩仪、傩俗、傩戏在流传过程中,融入了诸多文化艺术因素,包括诗、歌、乐、舞、戏等,这给文化艺术的起源和发生带来了诸多启迪。这就意味研究傩戏不单纯是进行戏剧研究,而是具有人类文化学、民族心理学、民俗学等多方面的内容。

由巫入道,体现着中华文明的足迹。因此就有对其研究、记录、开掘文化内涵的必要。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刘祯也认为,对傩文化的重视、保护和研究,则对全面完整和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民间草根思想文化的一脉相承具有积极意义。

傩戏积淀了从上古到近代各个历史时期诸多的文化信息和艺术特征,隐藏着博大精深的文化蕴涵,为学术界提供了极高的历史学、宗教学、人文学、戏曲学、美术学、民俗学、考古学等研究价值。

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文物资料相当缺乏,特别是历史久远的史料少,难以佐证人类的重大事件和文化交融活动。而沿袭经年、保持不变的傩戏,却真实客观地再现了人们从驱邪逐疫、敬神祭向请神尊祖、消灾纳福和娱神娱人方面转变的历程,留下了珍贵史料。

傩戏的保护措施:

一、傩文化应在现有条件下争取更好的生存空间。这需要人们对本土文化更加重视,也需要得到当地各级领导的重视。如对傩戏及相关传统文化艺术资源进行挖掘、收集和整理;开展展演活动并筹建傩文化原生态基地建设、傩文化传习所、傩文化陈列室等。

二、对文化的封闭和开放性,我们也应持辩证的态度。另外,更好研究傩的价值,应从宗教、文艺、民俗、戏曲等不同角度广泛切入。

三、保护传承人,让传承人在良好文化生态环境中得到完整的保护和传承。

四、走出去,请进来,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展演。争取组团队参加国内外的展演和学术交流活动。

傩戏传承人,五大传承人简介
提示:

傩戏传承人,五大传承人简介

  由于现代文化的冲击,戏曲已经频临危机。不仅仅是因为戏曲本身的文化创新,艺人本身也成了一大问题,急需年轻人传承。对于傩戏来说也是一样的,不过,在 傩戏文化 中,仍有五大传承人,他们在用自己的努力让傩戏越来越好。    龙开春   龙开春,男,湖南怀化天井寨人,于1948年2月加入侗族傩戏班,数十年间演出不辍,与叔父龙子明一起,培养了傩戏演员近30名,承上启下地传承剧目28个。   龙开春能够饰演各类剧中人物,如刘备、关公、张飞、关平、周仓、王允、吕布、华佗、蔡阳、刘高、癞子、强盗、巫师、看香婆、县官、衙役、农人、农妇、土地、雷公、雷婆、小鬼公、小鬼婆、瓜精等,可根据剧情将剧中人物表演得惟妙惟肖。能一人串演多个角色,是侗族傩戏班子的顶梁柱,为侗族傩戏不可替代的主要继承人,曾演出《跳土地》、《天府掳瘟华佗救民》、《桃园结义》、《古城会》、《战华容》、《关公教子》、《云长养伤》、《关公捉貂蝉》、《老汉推车》、《癞子偷牛》等。    李增旺   李增旺,男,生于1950年,8岁便登台表演傩戏,1985年从爷爷李正年那里接过了“社首”的位子,成为第十九代传人。作为“社首”,李增旺只负责组织演出的人事安排和事务性工作,不用参加演出,不扮演任何角色。2008年2月,李增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安固义傩戏的传承人。    刘臣瑜   刘臣瑜,男,1930年10月生。自幼受宗族长辈影响,参与宗族傩事活动。17岁登台搬演傩戏剧中角色,现任本村刘姓宗族傩戏会会长。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恢复中断了近三十年的傩戏搬演,凭记忆亲笔书写了该宗族所演的傩戏剧本和傩舞喊段词。他先后培养了十几位后生熟练掌握了傩戏的各种角色,指导新一辈鼓师独立担当起司鼓重任。   1990年4月,参加了在山西临汾召开的“中国国际傩文化学术研讨会”,并展演了傩戏、傩舞。2005年6月,参加在江西南昌召开的“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学术研讨会和文化艺术周”中获表演金奖和踩街表演优秀奖。    姚家伟   姚家伟,男,1965年8月16日生。其父对傩戏爱好,对现存荡里姚傩戏复出,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从父辈那里学到了一些傩戏技艺,每年都参加表演。   曾代表安徽省参加“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周”演出分别获金奖、优秀表演奖;代表池州市参加黄山民俗文化节演出,获优秀节目奖;代表贵池旅游局参加安徽国际旅游文化月演出获二等奖。    谭学朝   土家傩戏大师谭学朝,恩施市三岔乡鸦沐羽村四组人,自幼开始在农村从事傩戏、耍耍的演出。1996年10月,恩施市人民政府授予谭学朝“民间艺术家”称号。   谭学朝一生致力于傩戏的传承与发展,特别是在他晚年时期,谭学朝将傩戏逐渐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独辟蹊径;在傩戏演出面具的雕刻和制作上亦独树一帜,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从1986年以来,谭学朝以协会为基础,开始系统地向会员传授傩戏艺术。在他的引导下,三岔傩戏声誉越来越高,三岔乡因此获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称谓,谭学朝被命名为恩施州首届民间艺术大师。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right.htm